投标保证金退还义务主体的认定——电缆公司诉项目管理公司等招标投标买卖合同案
首先,从投标保证金的性质看,投标保证金是指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向招标人递交,约束投标人在投标有效期内履行其投标义务的担保,实质是为了避免因投标人在投标有效期内随意撤回、撤销投标或中标后不按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履约保证金和签署合同等行为而给招标人造成损失,故收取投标保证金的受益人是招标人。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角度分析,招标人因投标人缴纳投标保证金享有利益,故应负有退还投标保证金的当然义务。其次,从法律关系分析看,本案涉及的三方主体分别为: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涉及的两种法律关系分别为:招投标买卖合同关系(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和委托代理关系(招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之间)。而投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之间是不存在法律关系的。招标代理机构收取投标保证金的行为是代理行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民事行为,法律效果也归属于被代理人即招标人,因此即使招标保证金汇入的是招标代理机构的账户,也应认定招标人为收取该招标保证金的主体。再次,从当事人意思自治角度看,若招标文件明确约定招标代理机构负有退还投标保证金的义务,则招标代理机构因该约定而负有退还义务。法律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代理人在实施代理行为,作出自愿承担相应义务的意思表示,该约定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为有效。最后,从法律效果的长期作用看,投标人多为中小企业,容易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而在招标过程中,招标代理机构违规行为并不鲜见,不退投标保证金情况频发,导致投标保证金的缴纳占用大量现金的同时,并伴随了后期退还周期长等问题,可能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自身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招标人通常是业主方,或施工总承包方,资金基础雄厚,让招标人承担退还保证金的义务,可以让招标人合理利用资金优势,谨慎选择资质优良的代理机构作为被代理人,积极协商沟通招标细节后再行编制招标文件,并在整个招标活动开展期间对招标代理机构做好全过程的监督工作,有利于从源头减少因不退投标保证金产生的纠纷。在处理商事案件中,法院应当本着优化营商环境这一根本目的来解决矛盾纠纷。法律效果上讲,本案明确了投标保证金退还责任主体,有助于投标人积极主张退还投标保证金,做好历史沉淀投标保证金的退还工作。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入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投标企业资金占用量大、周期长,保证金被违规占用挪用,且后期退还困难等,亟需通过多元化担保方式化解担保难题,即以投标保证保险、银行保函担保逐步替代现金保证金,企业只需缴纳少量担保费用,有效降低了企业投标成本,极大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占用量,减轻了企业经营负担,有利于持续深化改革,提升营商环境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