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案情】2021年5月19日21时10分,魏某驾驶小型客车与季某驾驶的三轮电动车(车上乘坐丁某)发生碰撞,造成丁某、季某受伤,车辆损坏的事故,事故发生后魏某驾车逃逸。交警大队出具事故认定书,认定魏某承担全部责任,丁某、季某无责任。被告魏某的车辆在被告某保险公司处分别投保交强险和商业险,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内。
【法官后语】本案中,魏某在事发后逃逸。尽管交通肇事逃逸是众所周知的违法行为,也是机动车驾驶人应当知晓的违法行为,但是法律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不同于法定免责条款,违反该规定并不直接产生免除保险责任的效果,需要当事人在保险合同中进行特别约定,仍属于约定免责范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在投保单或者保险单等其他保险凭证上,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作出提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提示义务。”因此,保险人将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违法行为作为保险合同免责事由的,无须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但仍需履行提示义务。所谓提示义务,是独立于明确说明义务而存在的。首先,提示义务属于法定义务,具有独立价值。保险合同提示义务是保险人通过特定的方式提醒投保人注意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存在的义务。提示程度以一般人的客观标准审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即可,保险人不能通过要求投保人仔细阅读免责条款等方式降低提示程度,转移提示义务。具体到网络投保而言,义务内容主要包括保险条款主动展示,对免责条款的特别标示,足以引起投保人对该条款重点关注。此外,基于提示义务的独立价值,提示是明确说明的前置性义务,为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夯实基础,保险人应当先举证证明提示义务的履行情况,不能通过说明义务的履行反证提示义务是否履行。其次,提示义务属于先合同义务,应当在合同成立前履行。采用格式条款订立保险合同,对保险人的免责条款提示义务除形式有要求外,时间上也有要求,至迟不能超过保险合同成立时。就网络投保保险合同,应在投保人提交订单前履行说明义务。再次,提示义务是主动义务,应主动向投保人履行,给予投保人了解免责条款的合理机会。对比线下投保过程中保险人向投保人主动交付附格式条款投保单、保险单、保险条款等行为,网络投保保险人作为投保平台搭建方或依托第三方平台,设计的投保流程不能同一般电子商务一样,仅依靠投保人在开始投保操作前自行阅读保险条款等信息,应在投保开始后主动向投保人展示免责条款,提供阅读机会和便利,充分保障投保人对免责条款的知情权。例如,将投保人所需阅读的内容以一定的顺序进行强制引导,以及可通过主动弹出保险条款,同时设置投保人阅读确认环节,提示投保人对免责条款予以阅读并重视,实现对投保人的一对一提醒。最后,提示义务是程序性义务,保险人应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提示。保险人应提示投保人阅读免责条款,并在投保人阅读时对具体的免责条款采取特别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予以提示或者就免责条款集中单独展示,引起投保人对免责条款的注意。目前,通过电子投保方式进行车险投保已经成为普遍方式。在司法实务中,对于保险人就电子保单中免责事由履行提示义务的认定,主要应当审查评判以下方面:一是载体全面,即电子保单签订时,电子保单提供者是否将保险条款单独列为保单附件,提示的载体包括投保单、保险单等所有保险凭证,存在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格式条款;二是标识清晰,即保险条款中免责条款在形式上能否与其他条款有明显区别,是否采用相关内容加粗、加黑的形式;三是前置程序,即免责条款是否设置强制阅读前置程序,提示投保人阅读并签署投保人声明相关文本。保险人如果无法证明其在签订电子保单之时已提供其所主张的免责条款文本,且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就难以证明其已尽到提示义务。本案中,某保险公司补充提供了投保流程视频,根据流程指引,投保人以电子投保方式购买保险时,对于投保信息校验、微信实名认证、验证完成后显示保单信息、保险条款及免责条款说明书等都需要通过手机下拉阅读、勾选、点击确认等步骤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最后签名、付款完成投保事宜,保险免责条款进行了加黑、加粗提示。因此,可视为某保险公司已经通过电子投保的方式就免责条款向魏某进行了提示。